谈谈明清的货币
么做了,我推翻了所有可能性后,只能认为——明朝人也不懂,他们就是机械照抄蒙古人,而不知其中危害。
朱元璋这个人,性格很强势,喜欢亲自设计各种制度。
但他又缺乏顶层设计能力,在元朝的制度基础上,加入自己的理解,修修补补,军户制度照抄了,金融制度也照抄了……
洪武纸钞事实上恶性贬值之后,朱元璋又停止制造铜钱……
艹,怎么办啊?老百姓没办法,只能自发寻找替代物。
于是乎,虽然宝钞在政府层面依然是法币,但民间实际上已经回到用贵金属交易甚至以物易物的阶段——明代官员一大缺德事就是拿宝钞去嫖娼,妓女还不能不收这种法币。
明英宗的时候,实在看不下去了,于是弛禁白银,规定白银可以作为货币流通。
请注意,只是允许白银流通了,但白银还不是法定货币,政府也没有像宝钞、铜钱一样,发行白银法币。
随着对外走私贸易的盛行,海外白银开始慢慢流入明朝。而这个时候,明朝经济也发展到一定程度了,对货币需求大增,于是民间自发使用白银作为交易货币。
但因为政府没有发行白银法币,无法对其进行调控,其价值波动巨大——主要受海外影响。
这里解释一下,为什么会受海外影响。
白银法币,与白银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。
以袁大头银元为例,大概27-28克,含银量89%。袁大头的价值,只受发行量影响。发行多了,市面上流通多了,就会贬值,反之就会升值。
这其实和纸币是一样的。纸币发行、流通多了,就会贬值,发行、流通少了,就会升值。
但白银是另一個概念,它既充当了货币,同时也是一种商品。
明代习惯用白银的重量来衡量其价值,所以当海外白银过多流入时,引发通货膨胀;流入少时,又通货紧缩。
因为明朝政府货币政策的缺位,没有白银法币,你是无法进行调控的,只能眼睁睁看着。
换句话说,明朝事实上的主流货币(银条、银块、银砖、银冬瓜、银豆子等等,各种奇形怪状的白银)的发行方在海外,而不是明朝政府。
明朝政府没有金融主权。
到了明末,因为日本锁国令的影响,流入明朝的白银大大减少。明朝中期都没出现的银荒,居然在明末出现了!
为什么呢?当时明朝对外贸易是顺差,白银持续流入,怎么会明末比明朝中期还缺银子呢?
因为很多地主、商人把白银铸成了银冬瓜,收起来了。
时局混乱,没有好的投资方向,于是士绅们干脆把白银藏起来了。
白银藏起来后,市面银根紧缩,引发大萧条。我们都知道,大萧条的时候,持币为王,士绅们预期未来白银会继续升值,于是继续持币,进一步加剧通货紧缩。
但老百姓交税要用白银啊。怎么办?凉拌喽。
归根结底,明朝既然选择了银铜复本位制,但却没有发行白银法币,而收税渠道又不畅,社会上一会通货膨胀,一会通货紧缩,政府无力干预——恕我直言,明朝官员根本没意识到要主动进行干预,他们就没这